我和老师在新疆的相逢
发布时间: 2023年09月13日 12:17:13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王长涛
王玉英是我的小学老师,和她有30多年没有见面了。然而,这个夏天,我们却在新疆喀什相逢了。
上世纪80年代,我在老家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宣章屯乡王保村的村办小学读书。大约是在上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学校新来了一位老师,白净的脸庞、大大的眼睛、脸上总带着微笑,特别和蔼可亲,她就是王玉英老师。那年她刚高中毕业,是位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当时的民办教师,很多只有初中文化,王老师在当时算“高学历”了。
让我们意外的是,王老师竟然说普通话,这在那个年代是不多见的。在我们那个还比较封闭和保守的村子里,如果谁在外面“混”了几年,回到村里后不说老家的土话,而是学着外面的人说普通话,就会被村里人笑话,说这个人“撇腔拉调”,是“忘本”。因此,那时敢在村里说普通话的人,是要顶着一些舆论压力的。但王老师一直坚持说普通话,还要求我们也要说。有一次,为了让我们把习惯说的“知不道”改成“不知道”,她用了整整一节课时间。她曾很动情地对我们说:“同学们,总有一天你们会离开这个村子,去看外面的世界。你们走得越远,越需要说普通话。”虽然多年以后,她教的这群孩子里说普通话的并没有几个,但却让我们知道了在村子外面还有一个世界。
王老师教我们语文课,她讲课的风格和别的老师不一样。
以前上语文课时,老师先带着我们学习新课文后面标注着拼音的生字和生词,一遍一遍读、一遍一遍写,等我们把生字、生词都认熟了,再带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王老师上课时,每次都把新课文通读一遍,然后再给我们进行详细的讲解。那些藏在课文里的生字和生词,经她一读一讲,我们就认识得差不多了。每次读完课文,她总是问我们:“大家都听懂了吗?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在她鼓励的眼神中,同学们个个抢着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王老师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几个同学分饰不同角色朗读,那些表情声音投入、敢于突破自己的同学总能得到她大大的鼓励和表扬。更过瘾的是,遇到课文里的精彩故事,王老师还组织同学们上台表演,用话剧的形式来演绎课本上的人物和情节,这样一来,一堂课上全都是欢声笑语。
有一次,她给我们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读完这一段文字,她轻轻将书合上,抬起头,眼睛久久注视着教室外碧蓝的天空说:“写得好美啊!”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很匮乏的年代,一群穿着补丁衣服,指甲缝里满是黑泥,坐在四面透风的土坯房教室里的孩子,可能很难理解文章里的那种美。但就是那一刻,激发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放学后,我从家里拿了一条小凳,独自一人来到村边,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洒满月光的荷塘,一直到很晚。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品味出高高低低的荷叶、红红白白的荷花散发出来的时而浓郁、时而清幽的香气,而这种香气是被世世代代生活在村子里,日日辛勤劳作的人们一直所忽略了的。那几年,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写的作文经常参加小学生作文比赛并多次获奖。王老师还鼓励我给《少年文萃》等杂志投稿,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的作文第一次被印成了铅字发表。
小时候,我们家人口多,经济负担重。每到新学期开学,家里总会为十几元、几十元的学杂费犯愁。有一次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交学费,我怕在同学面前丢脸,干脆就不去上学了。那几天,我到附近一个村子的砖窑厂打工,和大人们一起推土、打坯、搬砖,每天累得身体像散了架一样。如果听从命运,也许我会和兄弟姐妹一样,一辈子走不出那个村子了。后来,是王老师把我重新叫回了学校。我的学费也是她从每月60多元的工资里垫付的。从那以后,每次学校要收学费的时候,王老师总是提前几天通知我父母,叮嘱家里早做准备,不要让孩子为难。
在王老师的关心和资助下,我度过了终生难忘的小学时光。后来,在漫漫求学路上又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困苦,但我都咬牙挺过来了,最终成为我们村历史上的第三个大学生。如今半生已过,我从来不感谢贫穷,但我会感谢贫穷岁月赐予我的坚韧性格,也永远感恩人生路上像王老师一样给予我希望之光的人。
小学毕业那年,王玉英老师被调到乡中心小学,离开了我们那个村子。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后来,听说她又到县里的职业中专学校进修去了。再后来,听说她去了新疆……
今年5月,我作为山东省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从山东来到了新疆喀什。
几经周折,8月,我终于联系上了王老师。原本计划我去拜访她,但王老师考虑到我刚到新疆不久,不熟悉这里的交通,就和家人一起开了几个小时的车到喀什来看我。时隔30多年,再次见到王老师时,那个一直刻印在我记忆里的大姐姐,如今已是一位历经岁月沧桑、即将面临退休的人了,而我自己也已两鬓斑白。1997年,王老师跟随当兵的爱人从山东老家来到新疆巴楚县,在兵团的一所小学教书,今年10月份就要光荣退休了。
在新疆的26年里,王老师已经桃李满天下。她教过的学生中有很多考上了大学,有的大学毕业后也当上了老师,如今和她一起在学校里教书。2016年,王老师获得了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乡村学校从教30年”荣誉证书。在与她的交谈中,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她对学生们那种炙热、深厚的爱,一如当初爱我们一样。
当王老师得知我大学毕业后考入省电视台做了一名记者,半生和文字打交道,写了很多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还出版了自己的两部专著时,她很是欣慰。我告诉王老师,对她的无私帮助多年来我一直心存感恩,也深深影响了我。参加工作后的20多年里,我经常资助那些和我小时候一样遭遇家庭困难的孩子,让他们点燃梦想看见希望。
临别的时候,我问王老师退休后是回山东老家,还是留在这里?“不回去了。在新疆生活了这么久,根已扎在这里了。”几年前,王老师的女儿考上了山东的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新疆,不久前已被录取为图木舒克市的“三支一扶”志愿者。
王老师来喀什的这天,恰逢山东省新一批“组团式”援疆的150名支教教师抵达喀什。几天后,另一支由500人组成的大学生支教团也将奔赴新疆。近年来,山东省已经选派了900多名支教教师和2600余名师范类大学生赴疆支教。一批批支教教师将和王玉英老师一样,心怀大爱扎根边疆,为新疆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各民族孩子的健康成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奉献青春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