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烙画技艺“传”到阿克苏
以火为墨绘山河 铁笔生花写古今
发布时间: 2023年07月28日 10:11:10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邓丽娟
手持电烙笔,在椴木板上利用高温炭化原理绘出美丽的画作,这种创作形式就是有“火针刺绣”之称的烙画。
在阿克苏,烙画对于不少人来说是新鲜事物,但是看过烙画作品的人,都会对它的创作过程产生兴趣。7月26日,记者走进新疆理工学院,在学术交流中心一楼的一间教室里看到30名来自地区各县(市)的教师、农民画画家等正屏气凝神地练习烙画技艺。在他们面前的椴木板上,除了线条、烘染等基础技法外,有些学员还临摹出了烙画的“首秀”。
来自河南省南阳市的三位烙画老师细致耐心地指导、讲解,只为让“速成班”的学员尽快掌握技艺。
传习技艺 大有可为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讲求“意在笔先、落笔成形”。既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描等手法,又以“烫”展现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素描和石版画,被文化界及收藏界誉为“艺术的活化石”。
李哲是南阳市烙画厂负责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烙画(南阳烙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他同来阿克苏授课的闫贵海、卢合语是这个项目的市级传承人。
“你看,这个线条整体非常好,美中不足的是起头的时候落了个‘点’。烙画的线条要求整体匀称,中间不能断开,两头要‘飘’,中间要‘重’……”李哲一边拿过学员手中的烙笔演示,一边对学员的习作进行点评。
“学习烙画要有书法、绘画功底,一般学成出师需要3-4个月。”李哲介绍,这次培训只有12天,对老师和学员来说都是挑战。
“阿克苏的学员学习劲头足、肯吃苦,让我们很感动。”闫贵海说。
让卢合语印象深刻的学员来自库车市文化馆。今年41岁的依斯坎达尔·买买提是一位聋哑人,第一天上课时,卢合语发现他好像“听不懂”,于是耐心地给他“开小灶”。“后来他加我微信,告诉我他是聋哑人,我很受触动。如果他学成后回去带动更多像他一样的人通过烙画技艺提高收入,那这件事就非常有意义。”
李哲介绍,在南阳市有一个“葫芦村”,村民家家种葫芦,利用葫芦烙画做成工艺品,把手艺发展成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阿克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可以借鉴“葫芦村”的模式,将烙画技艺与当地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元素相结合,创作出独具当地特色的工艺品、艺术品,让其形成产业,对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大有裨益。
传习文化 交流互鉴
南阳烙画,起源于西汉末年,兴盛于东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曾有过三个“高光时刻”。
西汉末年,“烙花王”李文及其创作的烙画一度作为贡品,供宫廷御用,这也是南阳烙画发展的第一个“高光时刻”。清光绪三年,擅长绘画的南阳人赵星三再次挖掘整理出一整套烙画工艺,并授徒传艺,此为“第二个高光时刻”。第三个“高光时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将分散流落于南阳各地的烙画艺人组织起来,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冬青木烙画筷子被人民大会堂指定为“国宴筷”,南阳市烙画厂艺人集体创作烙制木板烙画《黄河在前进》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走进”人民大会堂河南厅。
承续了南阳烙画互助组、合作社的南阳市烙画厂,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发展了南阳烙画。南阳市烙画厂建厂70多年来,获得过南阳市工业战线有史以来第一个国优产品“国家质量银质奖”,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事实上,在阿克苏,很多民间艺人都掌握着葫芦烙画的技艺。记者了解到,这是因20世纪50年代支边青年来到新疆,有这项技艺的人将其带到了兵团。20世纪90年代,葫芦烙画技艺开始在阿克苏兴盛,并传习至今。
不同于阿克苏烙画作品的单一性,在20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南阳烙画经历了从椴木板到葫芦,再到宣纸、丝绢的材料创新;从传统烙画到套彩烙画的技术创新,以及烙画工具的创新。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烙画从早期的商品属性逐步向工艺品、收藏品转变,根据材料和内容的不同,其价值也不同。
李哲告诉记者,烙画技艺至今已传承了8代人,谱系清晰,传承有序。
卢合语说:“这次来,我们了解了阿克苏的历史文化,发现早在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就有了交流。阿克苏有多浪、龟兹两大文化品牌,这是非常吸引我的地方,如何将两大文化用烙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我接下来的创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