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观园里的饭局
发布时间: 2025年02月07日 11:30:18 来源:阿克苏日报
《〈红楼梦〉中的饭局》 周岭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每逢新春佳节,当阖家欢聚的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丰盛的家宴,欢声笑语回荡在房间时,若翻开《〈红楼梦〉中的饭局》这本书,便如同开启了一场别样的文化与美食之旅,为这温馨的时刻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著名红学家周岭从《红楼梦》这部千古奇书中的饮食文化娓娓道来,宛如一位贴心的向导,引领着我们走进那个繁华绮丽、精致考究的红楼世界,透过虚实食单、南北食材、茶事析疑、饮具鉴真、酒与酒令等妙趣横生的单元,品读红楼滋味,重温中国传统文化醇厚丰富的细节。在原著的前八十回,竟有六十四回写到吃,每一场饭局都绝非简单的饮食罗列,而是蕴含着作者曹雪芹的深刻用意,恰似一幅细腻的生活长卷,将人物、故事、气氛和道理巧妙地编织其中。
且看那道“茄鲞”。这道出现在第四十一回的“红楼第一菜”,可谓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彼时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设宴款待,这“茄鲞”一上桌,便引发了一场有趣的对话。贾母笑道:“你把茄鲞搛些喂她。”凤姐儿依言而行,还笑着对刘姥姥说:“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弄得可口不可口。”刘姥姥先是不信这是茄子做的,尝过后惊叹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于是王熙凤便详细地描述了这道菜的做法:“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了,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候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闻,不禁咋舌:“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配它,怪道这个味儿!”
然而,细细品味这道菜的做法,却能发现其中的“玄机”。从时令上看,此时已是深秋,吃的应是秋茄子,而新笋却产于早春,二者不可能同时出现。再者,按照王熙凤所说,这道菜最后要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了,显然是道冷菜,可吃的时候却要用“炒的鸡瓜”这道热菜来拌,这种冷热搭配的吃法实在罕见。正如书中所分析的,这道菜其实是做不出来的,但这恰恰是曹雪芹的精妙之处。
他写这道“茄鲞”,首要目的是为了刻画人物。王熙凤绘声绘色地描述做法,尽显其精明能干、善于逞才的性格特点;刘姥姥的惊讶与懵懂,生动地展现出她朴实憨厚的一面;而贾母的悠然自得以及众人的反应,也都在这一道菜的讨论中跃然纸上。同时,这也体现了曹雪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创作宗旨。他用这看似荒诞的菜品,提醒读者不要拘泥于表面的“真”与“假”,要有洞察世事的慧眼和辨析力,要懂得世间之事犹如这道菜一般,有真实的一面,也有虚幻的一面。
再说说那道“荷叶莲蓬汤”,这汤的做法更是别具一格。书中描述,需用银模子将新鲜的荷叶与莲蓬捣成汁,和在面里,做成各种形状的小面疙瘩,再用鸡汤慢慢煨煮。这道汤不仅味道清香鲜美,而且造型精致可爱,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在贾府的宴席上,这道汤一上桌,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贾宝玉对其喜爱有加,这汤的清新雅致也与他的性格颇为相符。从这道汤中,我们能看到贾府饮食的精致与奢华,也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
在家庭的团圆饭桌上,我们或许没有这样精致的汤品,但长辈们精心熬制的鸡汤,同样饱含着浓浓的亲情。那鸡汤是用自家养的老母鸡,小火慢炖数小时而成,鸡肉鲜嫩,汤鲜味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鸡汤,分享着喜怒哀乐,亲情在这一碗汤中得以传递和升温,这与《红楼梦》中借美食传递情感的意境不谋而合。
还有那“糟鹅掌鸭信”,这是一道下酒的好菜。将鹅掌和鸭信洗净,用香糟卤腌制入味,使其肉质紧实,富有嚼劲,同时带着浓郁的酒香。薛姨妈曾在家宴摆上这道菜,与众人一同品尝。贾宝玉在一旁吃得津津有味,这道菜的独特风味也为贾府的宴席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滋味。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春节假期时,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小酒,吃着各种美味的卤味,畅谈着生活琐事,温馨而惬意。这些卤味虽然没有贾府的“糟鹅掌鸭信”那般讲究,但其中蕴含的亲情与欢乐却是相同的。
《〈红楼梦〉中的饭局》为我们展现了《红楼梦》中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全貌。书中对《红楼梦》中所有出现过的茶,诸如“六安茶”“老君眉”“女儿茶”“暹罗茶”“枫露茶”都进行了深度的考证“析疑”。从各种精致的茶点,到各类美酒佳肴,以及复杂考究的酒令文化,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贵族生活的奢华与精致。
“糖蒸酥酪”是一道奶制品,将新鲜的牛奶加糖蒸熟,口感香甜细腻,入口即化。贾元春省亲后,特意命人给贾宝玉留了这道点心,可见其珍贵。春节期间,我们也会准备各种糕点,像传统的年糕,寓意着年年高,寄托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这些糕点与《红楼梦》中的点心一样,不仅是美食,更是文化的象征。
《红楼梦》里饮食的精致简直到了极点,比如说煮茶的水,最好用雪。烹茶用的雪,还必须是下得很厚的雪。底下接地的雪不能用,上边暴露的雪不能用,要用中间的雪。一般都是挖出一团,搁在烹茶器里煮了,用煮开的雪水来沏茶。妙玉请宝钗和黛玉吃体己茶时,用的就是五年前收集的梅花上的雪。
历代诗人多有雪水烹茶的诗作,例如唐代白居易“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唐代陆龟蒙“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宋代陆游“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宋代辛弃疾“送君归后,细写茶经煮香雪”,清代郑板桥“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宝玉写的《冬夜即事》诗里也写到了雪水烹茶:“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乾隆曾把北京西山玉泉山的泉水评为天下第一。他的主要标准是,泉水以轻为好。他用他的那个小银斗量过了,北京西郊玉泉山的泉水一斗恰好重一两。其他地方的泉水,都比玉泉山的水要重。如济南的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扬子江金山泉斗重一两三厘,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皆斗重一两四厘,平山泉斗重一两六厘……以乾隆皇帝的标准,雪水才是最好的水。但是很遗憾,乾隆皇帝说:“雪水不可恒得。”那怎么办呢?所以才要存起来,以备无雪可收时之用,并且存过一段时间的雪水,比刚刚收集的雪还要好。清代震钧在《茶说·择水》中说:“雪水味清,然有土气,以洁瓮储之,经年始可饮。”这一说就更明白了,妙玉为什么要把梅花瓣儿上扫下来的雪,装在花瓮里一存就是五年。
特别喜欢看大观园里逢年过节的场面,各色人等忙前忙后,吟诗作画说笑畅聊,桌上的吃食花样百出。我们每年准备年夜饭时,也像《红楼梦》中的厨房一样,忙碌而有序。一家人齐心协力,有的洗菜切菜,有的炖煮烹炒,每个人都为这顿团圆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精心准备着每一道菜肴。这其中蕴含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怀,每一道菜都倾注了深深的情感。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的技艺,从餐具的使用到饮食的礼仪,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里,我们遵循着祖辈传下来的习俗,祭祀祖先、吃年夜饭、守岁拜年,这些习俗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红楼梦〉中的饭局》详细解读了《红楼梦》中提及的众多美食,每一道风雅之味背后,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从饮食文化的角度深化人物理解,为读者呈现了一场生动的文化盛宴,堪称一部传统文化的丰厚宝典。
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往往忽略了饮食背后的文化意义。而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提醒着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那些《红楼梦》中的美食,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完全复制,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为家人烹制出更加美味、更有文化内涵的菜肴。 据《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