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选良:把村里人当成自家人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17日 10:05:38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邓丽娟
“我下午去你店里拿农机配件”“我这会儿不在,你给店员说下”……两三分钟一个电话,吕选良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忙,他的时间就像是从密集的电话中“挤”出来的。
正值春耕生产关键期,拜城县良耕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小事都离不开这个当家人。亚吐尔乡和周边乡(镇)数万亩高标准农田“铁牛”驰骋,吕选良带着14名农机手加班加点,为“一年之计”写下序章。
吃百家饭的孩子
“80后”的吕选良出生在河南。幼年时期,他随父母来到拜城县投靠亲戚,在亚吐尔乡帕什塔其村落户。
吕选良回忆,那时家里穷,农忙时父母顾不上管他,到了饭点一看他家烟囱没冒烟,街坊四邻就主动来叫他到家里吃饭。
在这家摘点桑葚、到那家摘兜杏子、到田里抱个西瓜……善良淳朴的村民从不拒绝。逢年过节,谁家烹牛宰羊改善伙食,总是不忘叫上他们一家。在和小伙伴的朝夕相处中,他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
时间流逝,初中毕业的吕选良考虑到家里的情况,中断学业开始学习电器、车辆维修等技术,后来还在亚吐尔乡开起了面粉厂。
“我想让家里的收入多一点,也想让我们村的人,家家户户都能赚上钱,一起增收致富。”吕选良说。
正是这样质朴的愿望,引领着他日后每一次的选择。
养油鸡赚得“第一桶金”
2008年,拜城县启动拜城油鸡发掘养殖工作,但饲养油鸡的老虎台乡由于缺少经验和技术,连年亏损。2011年,吕选良找到乡政府,提出由乡里提供场地,他注资并提供技术,把品牌打出去。
接手第一年,吕选良白天养鸡、晚上学技术,通过“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把拜城油鸡从5000羽发展到了2万多羽。同年,他在县城开起了专卖店,注册了“老虎台”商标,制作礼盒开拓市场。
凭借着养殖拜城油鸡,吕选良赚得人生“第一桶金”,经常外出学习、跑市场的他也由此拓宽了眼界。
“很多地方早就开始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了,我们村还是小块田的种植模式,农民一年到头守着几亩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发家致富?”2017年,吕选良决定回村发展,他也被村民选为村科技副主任。
引领村民增收致富
怎么增收致富?吕选良建议成立合作社整合土地,将小块田变大条田,推广规模化种植,年底给村民分红。
吕选良的想法受到了村民质疑。面对不理解,吕选良决定先做出样子,用事实说话。
2018年,吕选良贷款购买5台大型农机,将200亩荒地、小块地、偏僻地连成片,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节约了成本,较之传统耕作方式,每亩年增收近600元。
看到收益,村民陆续跟着他一起干,目前已带动200多户群众发展高标准农田1.2万亩。如今,吕选良带领村民种植西瓜、洋葱等经济作物增加收益,引入滴灌、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降低成本,通过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社员年均增收1.8万元。
和吕选良一起长大的村民阿尤甫·阿布力孜说:“我这兄弟靠谱,大家都相信他能带着我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2023年,吕选良邀请村民入股成立拜城县良耕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他出资200万元购买了12台大型拖拉机和2架无人机、2台联合收割机,同时整合周边60多台大型农机,为周边农户提供机械化作业服务。合作社不仅让农机户实现增收,还提供农机手等就业岗位14个,2024年为农机手发放工资46万余元。
繁花妆点团结大道
“小良爸爸”是村里的孩子对吕选良的“爱称”。每年春节,他都要在家里设宴,请村里人到家里吃饭。吕选良说,30多年,他早就把村里人当成了自家人。
为做小生意的吐地·吐拉甫购买货架车;为艾山·莫尼亚孜修理锅炉……一桩桩、一件件实事,让彼此的心靠得更近。
吕选良还发起成立“百户结亲”行动,带头与5户少数民族家庭结为“亲戚”,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就医等难题。创办帕什塔其村“石榴籽文化节”,将木卡姆艺术与传统戏曲创新融合,倡导合作社将部分收益投入公益事业,修缮村文化广场、购置文体器材,组织“丰收节歌舞汇演”“农民运动会”等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合作社还设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奖学金”,资助村里的12名学生完成学业。
“维吾尔族有句谚语:‘篝火能将严寒驱散,团结能把困难吓跑。’乡村振兴的道路还很长,我坚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日子就会越过越好。”谈及未来,吕选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