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阿克苏

库尔班·尼亚孜:用教育之光照亮更远的路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25日 10:01:02    来源:阿克苏日报

  开栏语: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沧桑巨变。在自治区成立70年的不凡岁月里,阿克苏一代代建设者以身为炬,既是守护边疆安宁与发展的守望者,亦是坚守理想信念的践行者。他们的故事,是阿克苏日新月异的鲜活注脚,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即日起,地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守望者说”专栏,聆听跨越时代的坚守之声,记录那些扎根边疆、默默奉献的动人故事,展现阿克苏各族儿女传承使命、共筑梦想的精神风貌。

库尔班·尼亚孜和学生交流二胡相关知识。 (资料图)

  这段时间,我频繁奔走于各地农牧民培训课堂,把多年累积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心得分享给更多人。希望这些从实践中凝聚的教学智慧,能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8月21日,我回到22年前创办的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看着前来咨询新学期事宜的家长和孩子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感慨万千。自治区成立70年来,教育事业发生巨变,我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我1964年5月出生,父亲给我取名“库尔班”,是希望我做一个像库尔班·吐鲁木一样的人。“毛主席曾接见过库尔班·吐鲁木大叔,因为他爱党爱国、甘于奉献,你要向他学习。” 父亲的教导我一直铭记于心。

  作为从乌什县依麻木镇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我1982年考入新疆大学中文系,受恩于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免费完成学业。毕业后,我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回到家乡时,感受到的是闭塞和贫穷。

  2003年,我创办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时,全镇的维吾尔族群众几乎都不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那时候,他们的世界被语言的围墙圈在小小的村庄里,家门口的托什干河就是心中最宽的河。而如今,校园里各民族学生能熟练背诵“三人行必有我师”,能用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讨论航天知识。自第一届毕业生穆萨·图尔贡考入清华大学起,至今已有1300余名学生走向全国各地名校。孩子们的足迹早已越过托什干河,抵达北京、上海,甚至更远的地方。

  曾经我要挨家挨户劝学,如今家长主动排队报名;曾经师资匮乏,现在不乏名校毕业生前来任教。学生既跳麦西热甫,也打安塞腰鼓;既做抓饭,也包饺子。校服上的唐装轮廓与艾德莱斯花纹,是文化融合的象征。

  2021年,我投资170万元在家乡建成“中华文化大院”,通过“小手拉大手”推动亲子共学。现在,我还担任温宿县第七中学名誉校长,这所学校建校理念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埋进孩子们心灵深处。我始终相信,教育的本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

  在做好青少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教育的基础上,我结合22年的办学经验,以及农牧民日常生产生活情况,探索出数智化赋能与传统教育培训相融合的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路径。农牧民夜校里,青年用我编写的《常用800字书写入门》学习电商术语;智能学习系统覆盖130万人,刷手机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常态。我深刻感受到,文化润疆是孩子们嘴里的唐诗、老人杯中的茶香,是生活里处处可感的家乡味道。 

  今年我61岁,我的成长之路见证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艰苦求学,到创办民办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再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面普及;从教材单一,到“数智化+传统教育”创新模式;从少数人受益,到130万农牧民通过智能系统学习——教育的触角,早已从学校延伸到田间地头、千家万户。

  去年,一名返乡学生告诉我,他想当一名老师。那热诚的样子让我红了眼眶,在我看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不是校舍翻新、技术进步,而是一代代人“把根留住”的自觉:孩子们知道 “我是中国人”,乡亲们明白“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能走得远”。

  今年以来,我在阿克苏、塔城、巴州、吐鲁番、喀什等地开展了上百场宣讲,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乡入村生活化”项目,想要通过自身努力,进一步增强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群众学习热情高涨,因为大家知道,这是个人与家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先后荣获改革先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我深知,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扎根边疆、深耕教育事业的鞭策。

  未来,我将继续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农牧民通过学习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在读经典、品文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库尔班·尼亚孜 口述 记者 张路 整理)

责任编辑:热汗古丽·哈斯木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