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时节 养肺润肺是关键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27日 10:17:58 来源:阿克苏日报
处暑过后,暑气渐退,天气开始变得干燥。肺“喜润恶燥”,易受秋燥影响,引发干咳少痰、鼻腔干燥、唇干口渴等不适,因此解暑湿、润秋燥是此时养生核心。那么我们该如何养生呢?地区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辛锐为大家支招。
顺时调作息,充足睡眠养阳气。睡眠是人体顺应自然的重要途径。入秋后,需将暑期“夜卧早起”的作息,调整为“早卧早起”,尽量在子时(23时)前入睡,保证睡眠充足。夜间睡觉时,可在腹部盖薄被,做好胃部保暖,守护身体阳气。
处暑是“热转凉”的交替期,自然界阳气渐收,人体内阴阳也随之转换。“早卧”能助力阳气收敛,契合秋季“收”的特性;早起可让肺气舒展。若条件允许,中午可午睡30分钟,帮助养护心气。
“秋冻”有分寸,重点部位需保暖。处暑后昼夜温差大,降雨减少,湿热未退但“转凉转燥”趋势明显,人体抵抗力易下降,感冒风险增加,需注意添衣保暖。
饮食宜清润,远离燥热护津液。处暑后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夏季浮于体表的阳气逐渐敛藏。若阳气敛降不足,体表与上焦余热易与秋燥结合,形成“燥热”,引发咽喉不适、咽干咽痛,且易出现“吃热上火、食凉腹泻”的情况。
饮食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减少辛辣食物摄入,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多吃百合、银耳等清热解暑、滋阴润燥的食材。
适度动起来,温和运动解“秋乏”。处暑后秋意渐浓,是郊野赏景、登高望远的好时候。但此时人体出汗减少,水盐代谢趋于平衡,易出现“秋乏”,需注重“动静结合”。运动建议选快走、广播体操、打球等温和有氧运动;老年人运动需以“不劳累”为标准。运动时间优先选早晚,中午室外仍炎热,应减少户外活动。
辛锐特别提醒,外出时需做好防晒,避免在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室内要勤通风,合理使用空调,预防中暑与热伤风。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高温应对,做好电力保障、防暑知识宣传等工作。
(记者 吴智萍 通讯员 张小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