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展图景 农业强区建设创辉煌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09日 10:19:18 来源:阿克苏日报
核心提示:
农业是立国之本,农村是发展之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处于历史性转型关键阶段,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坚决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乡村全面振兴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深化改革为动力、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构建农业现代化,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征程上,不断握牢先机、厚植优势、拥抱未来,奋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70年来,阿克苏地区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农业农村工作历经深刻变革,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全面进步,农民收入持续攀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18亿元增至694亿元,“三农”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强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丰产,多元供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一)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稳固。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地区始终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稳面积和增单产两手发力,粮食供给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种植面积、总产量从2014年的322.8万亩、166万吨增加到2024年的564.6万亩、265.8万吨。特别是2022年以来,地区坚持“扩面积、优结构、攻单产、提产能、增效益”,创新开展“百亩攻关、千亩创建、万亩示范”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加快先进农机农艺推广应用,粮食生产从“区内平衡、略有结余”向“区内结余、供给国家”转变。地区粮食面积、产量大幅增长,粮食安全贡献度显著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位居全疆前列。
(二)棉花优势地位不断巩固。持续优化棉花生产布局,推动棉花种植向优势区聚集,全面推广优质棉品种,提高棉花品质一致性,实现棉花产业质量和效益“双提升”。地区棉花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796.33万亩优化到2024年的751.27万亩,产量从85.16万吨增加到119.36万吨,面积、产量稳居全疆第一。特别是2022年以来,地区深入实施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坚持“控面积、提单产、提品质”,依托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调节作用,大力发展高品质棉花种植,优质棉花占比逐步提升。
(三)优质果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加。地区连续7年实施林果业提质增效行动,坚持稳面积、调结构、优品种,落实疏密改造、整形修剪、统防统治、绿色生产等关键措施,加快构建以核桃、红枣、苹果、香梨、葡萄、杏6大果品为主导, 从杏李、新梅、樱桃、葡萄等时令鲜果为补充的林果业发展格局,阿克苏苹果、阿克苏核桃、阿克苏红枣、库车小白杏等主导林果产品先后获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林果产量从2014年的190.25万吨增加到2024年的280.66万吨,果品商品率从75%增至86%。特别是2022年以来,地区聚焦打造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主产区,以反季培育、时令新鲜、特色突出、四季有果为导向,深入实施林果业优质高效行动和优质果蔬产业集群建设行动,适度布局中早熟品种和设施特色水果,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加力推进低产低效果园改造提升,统筹推进苹果核心产区扩面提质,苹果、核桃、红枣、香梨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先后落地,林果产量和品质实现了“双提升”。
(四)牲畜养殖规模大幅提升。深入实施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扎实推进“四良一规范”科学养畜示范体系建设,实现畜牧业快速转型发展、畜产品稳定供给。牲畜存栏、出栏由2014年的560.59万头只、517.4万头只增加到2024年的767.07万头只、603.85万头只。特别是2022年以来,地区聚焦打造“百万西门塔尔牛养殖基地”“多羔肉羊优势区”,推动牛羊产业迅速发展,牛存栏由2014年的34.29万头增加到2024年的106.97万头,羊存栏由487.86万只增加到632.22万只。动物良种覆盖率不断提升,地区动物胚胎中心建成投用,引领牛羊生物育种步伐提速提效。
(五)特色产业发展多点开花。地区坚持“扬长避短、错位布局、抢位发展”思路,深挖乡村“土特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柯坪骆驼、新和鸽、乌什沙棘及冷水鱼、拜城中草药及甜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海鲜陆养火爆全国,水产品产量由2014年的1.95万吨增加到2024年的2.23万吨,野生沙棘生态效益逐步转化为经济效益,挂果面积突破5万亩。特别是2022年以来,地区坚持设施蔬菜和陆地蔬菜统筹发展,利用戈壁荒漠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累计建成千亩以上戈壁日光温室产业基地5个,全地区蔬菜产量在150万吨以上。
(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全地区农民合作社从2014年的512家增加到2024年的5524家,家庭农场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农业组织化程度显著增加。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458家,年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1300万亩(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特别是2022年以来,地区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累计培育国家级示范社38家,自治区级示范社121家,沙雅县德民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创新经营模式、促进社员增收经验做法在全疆推广。
(七)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不断强化。耕地质量持续提升,建成高标准农田817万亩,农机总动力从2014年的179万千瓦提高至2024年的43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88%。现代种业加快发展,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特别是2022年以来,地区率先在全疆成立首个地州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共建中农大联合研究院,引进朱玉贤、曹晓风院士工作站落地阿克苏,同时加大与国内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研项目30余项,运用智能核雄性不育、单倍体育种等技术开展玉米、棉花新品种研发,创建了全疆首个工厂化动物胚胎中心,建设的南疆首个分子育种基地(阿克苏转基因育种基地)获得农业农村部批准。
二、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乡村产业实现全链条发展
(一)乡村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地区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建立农业产业化财政专项支持资金,实施农业产业化单项考核激励机制,加快推动以林果储藏分选加工为主的产业模式逐步向优势主导农产品全面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在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累计培育国家级核桃、香梨、棉花产业集群3个,农业产业强镇6个,认定国家和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各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特别是2022年以来,地区深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行动,加快构建“8+N”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聚焦打造全疆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区,重点打造粮油、棉纺、果蔬和畜牧领域17条特色产业链,推动一产“接二连三”集群集聚发展,涉农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大关。
(二)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外部引进和本地培育两端发力,依托产业援疆机制,抢抓中东部产业转移机遇,深入推进延链补链壮链优链,链主企业规模持续壮大,累计培育地区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1家,较2014年增加73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从2014年的0.6提升至2024年的2.31。特别是2022年以来,地区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行动,对标产业链图谱开展精准招商、链式招商,着力引进具备“链主”实力的龙头企业,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食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突破300家,年加工能力达到360万吨,总产值在147亿元以上。
(三)品牌化市场营销扩围增量。地区依托浙江援阿资源,创新打造“十城百店·浙疆有礼”工程,深化推进农产品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加强产地集散分销能力建设,建成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120万吨左右,在长三角区域建立线上线下门店(网点)超过1000家(个),连续十年举办新疆特色果品(阿克苏)交易会,累计带动销售农特产品超过200万吨,销售额达230亿元。注重品牌赋能,加大阿克苏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通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全国特质农品名录产品33个、地理标志产品7个、有机农产品163个、绿色食品106个,认证绿色食品原料基地325.4万亩。特别是2022年以来,地区聚焦打造长三角地区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加快完善品牌建设体系,入选“品味新疆”区域公用品牌20个,产品品牌56个,入选“阿克苏好礼”目录产品220个,认证香港优质“正”印3个,2024年销往长三角地区农产品总量达57万吨。
(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推广“农业+”模式,探索多种农业业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550家以上,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59个,星级农家乐158家,休闲农业带动就业1.55万人,年接待640万人次以上,休闲农业营业收入8.97亿元。特别是2022年以来,地区深入挖掘乡村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开展礼赞丰收中国系列农事节庆活动,全方位推动农旅结合、以农促旅,累计打造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个,入选自治区休闲农业精品农庄(园)16个,3条乡村旅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天籁加依’品牌 发展民俗风情游”入选文旅部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三、和美乡村建设加快升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效显著。地区2019年底实现2个脱贫县摘帽、266个脱贫村退出、全部贫困人口脱贫。持续强化产业和就业促农增收措施,不断加大投入保障,加强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强化衔接资金项目建设和资产后续管理,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实现“两高于”目标,“三保障”成果得到持续巩固,2024年实现脱贫户人均纯收入20972元,较2014年增长8.2倍,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二)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成中国美丽乡村8个,打造自治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11个,建设自治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96个。农村厕所、污水、垃圾治理成效显著,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在75%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0%、垃圾处理率达90.8%、村庄绿化覆盖率在22%以上,村容村貌整体显著提升。特别是2022年以来,地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实施“千万工程在阿克苏”专项行动,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一体推进城镇和乡村规划、建设和治理,因需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持续加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完成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建设62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农田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持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农村改革任务稳妥推进。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61万人,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1119个,规范落实股权收益分红,累计收益分红9930.17万元,惠及30.57万户124.89万人,广大农民充分享受改革红利。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体系,建立地县乡三级一体化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特别是2022年以来,地区持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开展加强和规范农用地管理工作,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体系,建立地县乡村四级一体化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为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地区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农民“四项收入”,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如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826元,实现了翻倍增长。特别是2022年以来,地区聚焦争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促进共同富裕南疆先行区,实施促进农民大幅增收行动,因需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推动农民高质量充分就业,农民工资性收入连续3年增速在10%以上。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小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农民经营性收入连续3年平均增速达6%,2024年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达9.1%,位居南疆第一、全疆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