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阿克苏

厚植生态底色 推动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11日 10:31:42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红文 通讯员 徐龙

  砥砺奋进,七十年山川焕新颜。地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为开篇,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与绿色发展,实现从“一抹绿”到“连片绿”,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跨越。

  森林面积从1978年的660万亩、2012年的1340万亩、2014年的1513.05万亩增加至2024年的1740.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3.35%提升到2012年的6.8%、2021年的9.04%、2024年9.08%;沙尘天气从年均100天以上减少至50天左右……70年来,地区以绿水青山为墨,以生态文明为纸,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用生动的实践厚植生态底色、推动绿色发展。

  接力绘绿: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70年,一棵树苗可以长成大树;70年,一棵小草可以变成一片绿荫……70年来,地区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治理”,以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为契机向沙漠要绿洲,几十年接力绘绿,破解荒漠化难题,让昔日戈壁荒滩变成繁茂绿洲。

  夏秋季节,阿克苏气温舒适。在阿瓦提县英艾日克镇艾西曼区域,梭梭树、红柳等植物连片成林,塔里木兔、狐狸等野生动物穿梭期间。远处湿地绵延铺展,朝阳映照下一幅“山林翠影真如画,鸟儿欢歌蝶儿舞”的生态新图景美轮美奂。

  谁能想到,5年前,这里还是狂风肆虐、黄沙漫天,连飞鸟都不愿驻足的荒漠。“风沙卷起时,什么也看不见,沙土里踩下脚印瞬间被抹平,迷路是常有的事……”多年参与艾西曼区域生态治理的阿瓦提县林业和草原局干部努尔吉马力·艾木都拉见证了艾西曼区域从不毛之地到绿意盎然的蜕变。

  艾西曼区域的转变,源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接续实施。继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之后,地区相继启动了包括艾西曼区域在内的“四个百万亩”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2021年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启动,经过5年的建设,如今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从4.5%提高到15%,植物种类增加20多种。2024年,艾西曼湖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

  为根治风沙危害,彻底改善生态环境,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地区通过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等,让荒山披锦绣,沙漠变绿洲。

  1972年地区人工造林面积7755亩、1978年1.76万亩、1990年11.6万亩、2000年10.9万亩,2012年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8.9万亩、2021年18.8万亩、2024年11.58万亩,这些数据见证了地区改天换地的行动力。

  树多了、地绿了,森林覆盖率也提高了,空气更清新了,一幅含“绿”量十足的生态画卷,铺展在广袤的塔河两岸。统计显示,目前,地区林地总面积1916.46万亩、草地面积5174.37万亩、各类湿地总面积232.35万亩、自然保护地1156.27万亩。 

  生态富民:从“种树护绿”到“因绿致富”

  9月的阿克苏,苹果、香梨、葡萄等林果陆续成熟,果园里到处弥漫着清甜的果香。70年来,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林果产业发展模式,持续推进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换,把“林地”变“宝地”、黄沙变“金沙”。

  在阿克苏市柯柯牙街道林海社区的苹果园,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果农杜民超仔细查看苹果长势,脸上挂着藏不住的喜悦。“10多年前,这里还是戈壁荒滩,现在已是连片的果园,苹果已成我家的重要收入来源。”杜民超说,这是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带给广大果农的实惠。

  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0年来,按照“谁建设、谁管护,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地区积极探索“以林养林”模式,在推进荒漠绿化的同时,大力发展核桃、红枣、苹果等特色林果产业,扶持发展梭梭、沙枣、酸枣、肉苁蓉、四翅滨藜等特色林果种植,同时还引进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了一条从求生存到谋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

  时间回溯到2007年,那时的柯柯牙街道所处区域还是黄沙漫天,土地贫瘠,得益于生态文明建设惠民政策, 杜民超开始了特色林果种植。短短10多年时间,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他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绿”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经济引擎。如今在地区各地,随着特色林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特色林果产业蓬勃发展起来,众多如杜民超一样的果农在绿水青山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2000年,地区的林果面积仅为46万亩、产量20.4万吨;2012年,地区林果面积达到389万亩、产量210万吨。2021年开始地区林果面积稳定在450万亩,林果产量稳步提升,从2021年的252.6万吨增长到2024年的280万吨。林果单产、总量、品质、产值均居全疆首位,真正实现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良性循环。

  点沙成金:从“生态佳”到“生态+”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没有终点。“三北”工程攻坚战打响以来,地区坚决扛起生态安全重任,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阿克苏市、库车市、沙雅县、阿瓦提县及柯坪县等县(市),打响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攻坚战,探索出系列可复制的推广模式,采取“分布式光伏+苦咸水利用+造林”,以及种植梭梭等沙生植物,发展“旅游+沙产业”等新业态,实现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治理”模式的创新,促进了生态与经济“双赢”。

  沙雅县盖孜库木乡南部的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区低碳转型新能源项目区域,一块块光伏板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在项目区域的外围,成片的梭梭覆盖了无垠的沙地上,给这片沙漠围上一道“绿围脖”。

  以往在沙化区域种植梭梭林等沙生植物因为缺水很难存活。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打响后,各地因地制宜,实施综合防治、可持续发展的防沙治沙战略,通过招商引资,创新采用“光伏+发电取水治沙”新模式,以及发展肉苁蓉、枸杞、甘草、沙棘、梭梭、罗布麻等特色沙生植物种植和沙漠旅游等产业,探索出一条防沙治沙新路径,让沙漠逐渐穿上“绿衣”。

  “以前在沙漠里刨食,风一吹什么都留不住;现在种肉苁蓉,收入稳稳当当。”扎根沙漠13年的沙雅县漠鑫开发有限公司,认准了“梭梭嫁接肉苁蓉”的生态产业路。如今,公司已种植梭梭1.7万亩,年加工肉苁蓉超20吨,带动300余名村民实现季节性就业,人均年增收达1万元。

  据统计,目前,地区种植沙生植物总面积达25.79万亩,已建涉沙产业企业10家,2023年沙产业企业产值合计8900万元,带动就业5000余人,人均增收4000余元。2021年至2024年,地区已完成防沙治沙面积546.38万亩。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上,地区坚持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让群众在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达吾提·图尔荪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