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阿克苏

天山南麓织锦绣 托峰明珠展新颜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29日 10:23:41    来源:阿克苏日报

  核心提示:

  精准用好区位优势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打造阿温同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依靠“近水楼台”的区位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坚持错位发展模式,推动温宿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更好肩负起阿克苏地委赋予的“加速器”使命任务,依托便利条件和优势资源,整体构建物流、住宅等产业集群,打造托木尔世界自然遗产旅游目的地,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温宿新局面。


  70年春潮滚滚,70载沧桑巨变。自治区成立70年来,温宿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圆满完成各个时期的目标任务。特别是2014年以来,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纵深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等各项工作,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综合实力突飞猛进

  (一)经济发展量质齐升。温宿县矢志不渝谋发展,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恢复建制之初(1958年并入阿克苏县,1962年恢复建制),全县地方生产总值仅为0.11亿元,发展至1978年达到0.27亿元。改革开放后,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驶入快车道,2004年迈上10亿元台阶。2014年以来,该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特别是2022年以来,该县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地方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2024年达到122.86亿元,分别是1962年、2014年的1116.9倍和2.55倍。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962年,温宿县三次产业结构为78:3:19,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处在起步阶段,服务业仅能满足基本需求。2014年以来,该县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实施工业振兴战略,推动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速提质,开创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了由传统农业主导向现代服务业主导转变。特别是2022年以来,该县多措并举引导煤炭、油气产业从外延粗放扩量向绿色生态增效迈进,数字经济崭露头角,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棉花和纺织服装、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快速崛起,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由2014年的42:21:37优化为2024年的28:23:49,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居民收入与日俱增。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2014年以来,温宿县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聚焦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25893元增加至2024年的4026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1524元增加至2024年的22373元。

  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一)农业基本盘持续巩固。自治区成立初期,温宿县以种植业为主,产品种类较为单一,生产基础薄弱。1962年全县农业增加值仅0.09亿元,粮食产量2.07万吨。改革开放后,农业发展按下快进键,2024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35亿元;粮食产量达41.77万吨,较1962年增长20.18倍。特别是2022年以来,该县在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食品产业的赛道上奋勇争先,一方面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扎实开展产业链招商,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3家,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类60余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35:1;另一方面立足特色农业优势,依托现代种业产业园在南疆率先发展棉花生物育种,稳定优质种子良繁基地11万亩以上。同时,以区域公共品牌为抓手,加强特色品牌建设,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19个、香港优质“正”印农产品3个,农业成为温宿县“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战略支柱产业。

  (二)工业压舱石作用凸显。自治区成立70年以来,温宿县工业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依托油气、煤炭、岩盐等资源优势,由小到大、稳步发展,1978年工业总产值仅0.05亿元。2014年以来,该县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了以油气、煤炭煤电煤化工、纺织服装等行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2014年至2024年,该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工业经济总量实现高速增长。特别是2022年以来,先后成立温宿县招商产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兵能金坤矿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一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落户温宿县。到202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4家,较2014年净增35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4.6亿元,是2014年的4.9倍;工业增加值实现20.6亿元,是2014年的4.8倍,中曼油气、国能阿克苏水电、乌苏啤酒等龙头企业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领跑者”和“稳定器”。

  (三)服务业动力源更加强劲。1978年,温宿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0.07亿元。改革开放后,商贸、餐饮、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较快,开始与农业“交响”而歌。1995年、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突破亿元、十亿元。2014年以来,该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占GDP比重稳步上升,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产业。2024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0.18亿元,是2014年的3.2倍,2014年至2024年年均增长8.1%。特别是2022年以来,伴随着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该县立足丰富的文旅资源,系统谋划、专题研究、统筹推进,天山托木尔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地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零的突破,现代服务业云程发轫、前景可期。截至目前,全县开放国家A级旅游景区7个。2024年,共接待游客959.47万人次,游客总花费50.1亿元,分别是2014年的29倍、76倍。

  三、投资消费齐头并进

  (一)有效投资持续扩大。2014年以来,温宿县加强投资方向引导,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紧贴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的实际需求,全县固定资产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4年的3:39:58调整为2024年的1:52:47。特别是2022年以来,该县坚持创新引领,一手抓项目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调度管理,实现投资总量快速增长、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一手抓发展软环境,创新政策措施、提升政务服务、加快项目落地,全县投资环境持续优化、投资增长活力十足,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折射出温宿县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2024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97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2%,较2014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二)消费市场扩容提质。自治区成立初期,温宿县商品供给仅限于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0.05亿元。改革开放后,该县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消费市场日益活跃。2014年以来,温宿县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压奋进,把“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系列促消费政策刺激下,社会消费品零售规模逐步扩大,经济内生动力持续增强,2014年至202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7%。尤其是2022年以来,该县把促消费和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形成了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的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2024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71亿元,分别是1978年、2014年的681倍和8.5倍。

  (三)对外贸易乘势而起。2014年以来,温宿县以大改革推进大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自治区、地区发展战略,深化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成果,助力核桃、冰糖心苹果等特色农产品出口,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对外贸易高歌猛进,进出口总额由2014年的1.6亿美元增加至2024年的3.07亿美元。特别是2022年以来,该县对外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外贸企业在巩固中亚、西亚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大对欧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的开拓力度。2024年末,该县实际开展进出口业务企业19家,对外贸易伙伴涉及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县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9.3%,正阔步走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

  四、城乡发展进程加快

  (一)基础建设成就斐然。70年来,温宿县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2022年以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力打造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魅力之城,城乡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县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14年至2024年,全县公路总里程由2649公里扩展到2963.18公里,互联网宽带用户由2.56万户增加到12.32万户,建制村公路通畅率、通客车率和自来水、农村电网覆盖率均达到100%,备受瞩目的G219线昭苏至温宿公路项目阿克阔热木隧道正式贯通,关键控制性工程西天山特长隧道正加速掘进,全线通车指日可待。

  (二)社会大局持续稳定。2014年以来,温宿县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位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联合浙江金华在全地区建成首个“百校十万‘石榴籽’工程”工作室,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4个,累计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17万余场次,先后有98个单位被自治区、地区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2年以来,温宿县创新打造“核桃科技小院+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模式,累计培育基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师超1000名,培训学员2万余人次。

  (三)生态治理卓有成效。1986年,温宿县各族群众在柯柯牙亘古荒原拉开了荒漠绿化的序幕,从此迈开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健步伐。特别是2022年以来,温宿县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逐绿而行、向绿而兴,持续推进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在持续巩固前期27万亩造林成果基础上,新增造林93万亩,累计造林超过120万亩,先后实施了“库如力生态移民富民”“环城坎坡生态修复”等多个生态治理项目,努力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2024年末,城区绿化覆盖面积1102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47.9%。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由2018年(温宿县空气质量监测站于2018年正式投入使用)的48.8%提高到2024年的67.7%。

  五、民生福祉有效增进

  (一)教育事业发展欣欣向荣。温宿县历来重教,“耕读尚文”之风浓郁,改革开放特别是2014年以来,温宿县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通过扩资源、增学位、保质量等举措,推动教育事业实现新跃升。先后投入资金26.24亿元,实施各类教育建设项目52个,联合浙江金华打造“县包校、校联校”金温教育联盟,实现8个教育集团在资源配置、师资交流上共建共享。该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予以优先支持、优先保障,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2014年至2024年,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在校(册)学生由42579人增加至54519人,教学质量明显提升,高考录取率由76.41%提升至92.29%,增长15.88个百分点,先后获得“国家级中小学常规管理标准化示范县”“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区”等荣誉17项。

  (二)医疗卫生事业长足进步。2014年以来,温宿县大力推进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千县工程”,在医疗资源集聚、智慧服务升级等领域打造出多个“现象级”创新样本,10年来累计建成卒中中心、胸痛中心、急诊急救中心、危重孕产妇中心等“20大中心”、8个地区级重点专科、4个中医类名医工作室,全县130个村级卫生室全面达标,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诊疗设备、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建立了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各级专科医院为主体,乡(镇)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室为基础的现代医疗服务网络,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宏伟蓝图已渐成实景。2014年至2024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由24个优化整合至15个,卫生技术人员由1258人增加至1528人,累计开展各类义诊活动3000余场次,服务群众25.36万人次,县域就诊率提高至92%以上。

  (三)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有力。2014年以来,温宿县将惠民生与促发展相结合,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努力让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从2014年的9.7万人、0.64万人、0.53万人增长到2024年的15.5万人、2.1万人、3.6万人。10年来,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87万人,农村劳动力就业19.81万人次。2014年至2024年,累计建成养老院14个(床位680张),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个。

责任编辑:夏莉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