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阿克苏

孙志宝:守望相助传薪火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30日 10:07:18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邓丽娟

  金秋十月,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库车市齐满镇甬库团结村迎来丰收时节。棉田如雪,瓜果飘香。来自全疆各地的青少年走进村史馆,驻足于一对老碗前,聆听讲解员讲述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60多年前,孙家遭遇变故,濒临绝境,邻居尼亚孜·奥兰木与艾沙汗·尼亚孜夫妇伸出援手,连续八年为他们送去热腾腾的拉面,用一碗面撑起一个家庭的希望。这碗面,成为两家人四代人守望相助的起点,也成为甬库团结村民族团结精神的源头活水。

  1961年,孙志宝的祖父孙大章携孙成忠等子女从甘肃迁居至此。次年,祖母病逝,留下年幼的女儿孙菊香,一家人陷入困境。就在此时,邻居尼亚孜·奥兰木与妻子艾沙汗·尼亚孜伸出援手,将孙家孩子视如己出。“我们五个娃娃的馕坑,不差这一把麦子。”夫妇俩说。他们用粗粮混合沙枣蒸成“团结馍”,把家中仅有的白面做成拉面送给孙家孩子,自己却啃着掺了苜蓿的苞谷馕。

  这碗面,不仅填饱了肚子,更在几代人心中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孙成忠成家后,从小给孩子们讲“一碗拉面”的故事。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孙志宝自幼便与村里的孩子们玩在一起。

  1998年,19岁的孙志宝带着乡亲们凑出的路费走出戈壁,考入西安外国语学院。大学期间,他组织“丝路美食节”,让羊肉抓饭与肉夹馍在校园飘香;毕业后在天津工作,事业蒸蒸日上。2008年,父亲一句“咱村石榴园需要新枝”,让他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回到家乡。

  孙志宝成为第一位返乡的大学生村支书。他白天顶着40℃高温推广滴灌技术,手把手教村民操作农机;夜晚开办“双语夜校”,提升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推动成立“红石榴合作社”,吸纳112户各族群众,实行“党员联户结对”模式,结成32对“发展共同体”。

  产业兴则乡村兴。他带领村民发展小白杏基地,林下套种“团结瓜”;鼓励养殖牛羊,成立合作社;依托宁波援疆项目,发展乡村旅游。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300万元,人均年收入1.7万元,2025年有望突破2万元。村民们成了股民,年年分红,日子越过越红火。

  他不仅是“技术书记”,更是“红娘支书”。他主动牵线搭桥,促成9对青年喜结连理。婚礼上,新人共饮“团结茶”、共植“同心树”。

  孙志宝深知,民族团结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他自费购置90套儿童汉服赠予村小学,每逢节庆便身穿唐装主持升旗仪式,带领各族儿童诵读《诗经》《三字经》。起初有人不解:“为啥要穿汉服?”他笑着说:“汉服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是我们共同的根。”

  渐渐地,村民们从观望变成了积极参与。如今,每逢传统节日,各族群众都身着汉服共庆佳节,成为村里一道独特风景。村幼儿园里,孩子们在现代化教室中接受双语教育,孙志宝带头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其中。

  他还创新推出“石榴籽成长档案”,记录跨民族家庭交往故事;组织孩子们拍摄《我的汉族阿帕》vlog,在镜头中讲述祖辈温情。

  在甬库团结村,民族团结早已融入日常:古尔邦节,汉族村民登门拜年;春节,维吾尔族乡亲送来馓子,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谁家有困难,全村齐心帮忙;谁家办喜事,大家共同庆祝。

  孙志宝先后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地区级“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但他始终谦逊:“我只是把祖辈传下来的火种,继续传递下去。”

责任编辑:夏莉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