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选良:以实干点亮乡村振兴路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31日 10:03:33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邓丽娟
秋日的清晨,阿克苏地区拜城县良耕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每两三分钟就响一次。正值秋收关键期,合作社所在的亚吐尔乡及周边乡(镇)的高标准农田迎来丰收,大型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田野上往来穿梭,而作为合作社当家人的吕选良就在电话和田间来回奔忙。
1984年出生的吕选良,是地地道道的“80后”。他出生在河南,幼年随父母迁居拜城县,落户于亚吐尔乡帕什塔其村。那时家里穷,父母务农,农忙时节无暇顾及他。每到饭点,街坊四邻见他家烟囱不冒烟,便纷纷招呼:“小良,来我家吃饭!”
在维吾尔族、回族等各族乡亲的关爱中,吕选良吃着“百家饭”长大,也学会了流利的维吾尔语,与村里的孩子们亲如兄弟。
初中毕业后,吕选良开始学习电器维修、车辆修理等技术。后来,他在乡里开起了面粉厂,日子渐渐有了起色。但他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我想让家里的收入多一点,更想让我们村的人一起致富。”
2008年,拜城县启动拜城油鸡养殖项目,但因技术缺乏,养殖效益不佳。2011年,吕选良主动找到乡政府,提出由他注资并提供技术,带领农民发展油鸡产业。他白天在鸡舍忙碌,晚上挑灯学习养殖技术,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温度、湿度、饲料配比等数据。
他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提供鸡苗、技术和销售渠道,短短一年,将油鸡养殖规模从5000羽扩大到2万多羽。他还注册“老虎台”商标,开设专卖店,制作礼盒,开拓市场,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带动37户困难家庭加入合作社,实现户均增收上万元。
2017年,吕选良决定回村发展。因群众基础好、能力突出,他被村民推选为村科技副主任。
“把小块田变成大条田,搞规模化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年底分红。”吕选良提出的设想,不少村民不理解。面对这个情形,吕选良决定先干出样子。2018年,他贷款购买5台大型农机,将200亩荒地、小块地、偏僻地整合建设成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推行机械化作业。春耕时,他亲自驾驶拖拉机下田,并给围观的村民算账:“人工翻一亩地要两天,机器半天就能搞定,省工省钱,亩产还能提高。”
秋收时,试验田的玉米堆成了小山。对比数据显示:机械化种植每亩增收近600元,村集体收入从4万元跃升至10万元。曾经持观望态度的村民纷纷找上门,争着签土地流转协议。
如今,吕选良已带动200多户群众发展高标准农田1.2万亩,种植西瓜、洋葱等经济作物,引入滴灌、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通过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合作社成员年均增收1.8万元。
2023年,吕选良再次迈出关键一步:他邀请村民入股,投资200万元,成立拜城县良耕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他个人出资购买12台大型拖拉机、2台联合收割机、2架无人机,并整合周边60多台农机,为周边农户提供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服务。合作社不仅让农机户实现增收,还提供农机手、维修工等就业岗位14个,2024年合作社发放工资46万余元,吸纳30余名群众就业,业务范围拓展至全县。
村民买买提·依明说:“吕选良帮我们整合土地、引进机械,我不仅有分红,还能外出打工,收入翻了好几倍。”
在村民心中,吕选良不仅是致富带头人,更是“自家人”。孩子们亲切地叫他“小良爸爸”,每年春节,他都会在家设宴三天,请全村人吃饭。
他发起“百户结亲”行动,带头与5户少数民族家庭结为亲戚,帮助解决创业、就业、就医等难题。还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奖学金”,资助12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2025年,吕选良被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这一荣誉,是对他不懈努力的最好肯定。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 
                    新闻许可证 65120190004
                    号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 
                    新闻许可证 65120190004
                    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疆网络举报中心
新疆网络举报中心 
                     阿克苏新闻网举报电话:0997-2130583          涉未成年人举报热线:0997-2130583        涉企网络侵权举报专区
 阿克苏新闻网举报电话:0997-2130583          涉未成年人举报热线:0997-2130583        涉企网络侵权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