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孤独中聆听生命的回响
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02日 10:13:46 来源:西安日报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李娟 著 新星出版社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收录了李娟二十至三十岁初期创作的36篇散文随笔。不同于她阿勒泰系列的明媚与辽阔,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她青春期迷惘、波动不安的内心,甚至还有一些淡淡的哀伤。
她不假思索地将那些难以纾解的情绪曝晒于文本之间,关于青春与成长,关于爱情的期待与落寞,字词黏合之处,尽是敏感和孤独。她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恐惧、忧伤、挣扎倾泻而出,然而,当我捧书阅读之时,感受到的不尽是幽暗与哀伤,反而被一种温柔与真切所打动。或许,正如她自己所言:“它最为私人,也额外偏爱,契合着这些年来每一个‘此刻’的我的真实心意。”
生而为人,便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漫长的孤独。因着这份孤独,李娟的周遭世界是荒凉与虚无的,也是白茫茫的,“整个世界,无限耐心地白着”。于是,她遥望一棵将大地稳稳地镇在蓝天之下的大树,凝视一块年代久远的无名坟墓,再将视野收缩至屋内,事无巨细地记录了悄然而至的访客,厨房里的老鼠,从容不迫的野兔,引人无限遐思的扫帚……尤其是那句,“我想喝水,去拿碗,碗底残水将一摞碗全冻在了一起,掰都掰不开”,彻骨的寒冷,周遭的荒凉,似乎在那一刻冻结了时间。
然而,孤独并不仅仅侵蚀着她的居所内外,它还深深地嵌入了她的人际关系里。童年时代的她,与外婆、老外婆三个人一起生活在不过七八平方米的天井里,母亲也只是偶尔归来。那逼仄的空间,并未拉近她们的距离,反而让彼此更加疏离。外婆为了生计,终日忙于拾荒,而她与老外婆之间,更是“居然从不曾好好地同她说一句话,从不曾仔细地端详过她一番”。这种孤独与疏离,像是她青春里挥之不去的底色。
书中最让我心疼的章节是《户口和暂住证的事》,即使合上书本,我依然为她感到委屈与不公。那些被老师叫到墙角站立的时刻,那些因缺乏安全感而自我怀疑的瞬间,都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上。最让人不忍卒读的,莫过于她目睹了童年挚友黄燕燕遭受继父的虐待和暴行。在人性之恶的覆压之下,还夹杂着“惧骇”“绝望”。这种天塌地陷般的无助感,竟然与她未来的人生如影相随,多少次午夜梦回,她都无法释怀,继而责备自己的懦弱。
但,李娟并未被孤独所裹挟,陷进无边无际的“昏茫黑暗”。她开始意识到生命中那些让人心满意足的事情——生命健康,阳光充足,食物香美,慷慨的友情,还有荣誉。她勇敢地写下:“好像全世界的白天,就是我的抬起头来,全世界的黑夜,就是我的转过身去。”这份坚韧与乐观,让我为之动容。
在后记中,李娟坦言:“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生活的,不知别人撬起生活的支点都暗藏何处。但对我,可能就是文字吧。”通过文字,她从暗处大步流星地踏入了自己的王国。她渴望像杰瑞那样生活,“一间小小的房子对我来说就足够”,天天窝在房子里,躺在床上,安放自己的身心,那该是多么深沉汹涌的幸福啊。还要有一份工作,最好是在超市,譬如超市的保洁员、收银员,或者是客服部。怀揣着对生活的热忱和耐心,具体到每一天呢?为自己做一件御寒的衣服,烹饪一顿果腹的简餐,当夜幕来临时,迈向冰天雪地的电话亭,给远方的他打一个问候的电话,或者回程时放声歌唱。这歌唱,给满溢情绪的内心打开一个释放的出口。在孤独中聆听生命的回响,就像《到哈萨克斯坦去》里写到的那样:“生活嘛,慢慢去做好了。更多的变化会在更短的时间里涤荡这片大地,然而哪怕是世界翻了个个儿,古老的心灵仍然耐心地走在命运的道路上。”
时间是一个庞大的容器,它会吞下纷繁的往事,洗涤干净后,让我们在回首时感叹:“世上竟会有那么多的悲伤。不过没关系的,我最终还是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在孤独与困苦中挣扎的时候,不妨以歌为分界线,让我们生活得更平静一些吧,更安稳一些吧。 据《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