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国内

集采仿制药低价中标后,质量安全有保障吗?

发布时间: 2025年01月11日 11:43:17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3分钱的阿司匹林、2毛钱的间苯三酚、1块钱的利格列汀片……药品价格让人担心——集采仿制药低价中标后,质量安全有保障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走进仿制药生产一线,摸排调研了仿制药头部企业,回应公众关切,展现真实的仿制药发展现状。

  低分低质的原辅料不放行、有效成分毫厘偏差不放行、检出微米级杂质不放行......药品价格虽然低廉,质量不容有失。用在患者身上的每一支药,都经层层把关、严格监管而来。在“智能化技术”加持下,如今,仿制药质量提升的命题又有了全新的注解。

  在质量部门全面评估之前,连厂长说的都不算数

  “我们的药品数十年如一日,市场抽检合格率100%。”2024年12月26日,在华北制药无菌制剂生产车间内,华北制药副总经理刘荣亮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十批集采以来,华北制药共有19款产品成功纳入集采,其中不乏“老熟人”:阿莫西林胶囊、注射用青霉素钠、头孢氨苄胶囊……

  支撑抽检合格率100%的,是一套堪称“严苛”的质量检验标准。

  “上游原料、辅料和包材的质量,是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我们的选用标准远在‘及格线’之上。质量不过硬但具备价格优势的原辅料,即便各项检测指标都60分,也进不了我们工厂。这一原则从不会因为药品中选价格高低而偏移。”华北制药北元分厂厂长王秀英说。

  原料进厂后,首先抵达的是华北制药的QC部门(质检团队)的实验台。以注射用青霉素钠为例,原料的杂质、微生物限度等各项指标必须逐一检验,指标合格且符合企业内部选用标准的才能送至生产线。“我们曾经遇到过一批原料钠盐,检测指标出现异常波动,虽然仍在合格范围内,但未达到我们一贯的选用标准,最终还是整批退回,并对相关批次进行了调查分析,绝不放过一个风险。”

药企的质控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对进厂原料进行抽检。受访者供图

  对上游供应商的把关远不止于此,药企还有自己的“飞检”。“对于抗生素粉针剂,合格的胶塞、标准的小瓶等都是关键物料,要保证物料的质量‘始终如一’,还得靠不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现场检查。”王秀英说,以胶塞为例,隔绝外部,密封药粉,仅有一枚硬币大小的胶塞并不起眼,患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不会留意,但却与药粉的质量稳定密不可分。在对供应商的现场检查中,一旦发现不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问题,相关方就会从合格供应商名单上剔除。

  从上游的原辅料质量,到生产车间的环境控制、生产线的“智能”升级……事无巨细,质量部门把着“每一道关”。“质量部门在我们厂里有绝对的话语权。”王秀英举例,一款药品通过集采后,需提前进行扩产准备。但能增加几条生产线?新设的生产线能否投产?“在经过质量部门‘严苛’的全面风险评估、必要的验证和质量负责人签字通过前,连厂长说的都不算数。”

  在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企必须遵循的基本法规,也是药品常态化日常监管的主要抓手。生产制度、质量控制、设备管理、风险评估……药品生产的全过程,都被这张大网兜住。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监管最终的目的,也是药企的立身之本。

  精确质量的实现,靠的是不为外界干扰的“流水线”

在成都通德药业的生产线上,灯检不合格药品自动从通道1筛出,合格药品从通道2放行。受访者供图

  “在传统检测方式下,依靠人工1分钟最多检查50支,还必须是熟练工,而全自动灯检设备速度可达每分钟300支,避免人为因素影响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检测质量,即使微米级的杂质也能被识别并被剔除。我们不会让任何一支有风险的药品离开公司大门。”2024年12月27日,成都通德药业生产车间内,质量部经理邓金指着正在运行的灯检机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

  只见在生产线上,已灌装完成的托拉塞米注射液正通过自动传输线有序进入智能灯检机,等待“地毯式”式检验。灯检机将提供多光源、多条件检测背景,通过高速拍摄成像,系统会精准识别到注射液中可能存在的微粒等可见异物,不合格的注射液会被自动剔除,合格药品则进入自动打包装箱程序。

  托拉塞米注射液是临床上常用的利尿剂。第八批国家集采中选之后,由通德药业集团子公司成都市海通药业生产的托拉塞米注射液,就源源不断从成都发往全国市场,以满足临床的用药需求。记者在生产现场看到,从产品原料入厂,到包装成盒出厂,一支注射液至少要经过9道生产工序和13道检测程序,过程中90%的工序由机器实现。

  “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这是制药行业的共识。”刘荣亮说。人是最大的污染源,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最大限度减少生产环节人为因素对质量的污染,为药品质量上一道牢固的“保险”,是药企共同的逻辑。

  一瓶抗生素粉针制剂里的有效成分,轻如粒子。要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精度必须控制到“毫克”。在华北制药粉针制剂生产车间的智能生产线上,下料就像往瓶子里“吹气”。如何保证这口“气”均匀一致?生产线上嵌入的智能高精度天平,将气流分装机的每一口气,都与设置的标准数值比对。“多1毫克或少1毫克时,系统不仅会剔除不合格品,也会自动调整下料重量。”

  精确质量的实现,靠的正是不为外界干扰的“流水线”。在线粒子和浮游菌监测、配液系统在线称重定容、制水岗位实时监测水质量……智能化,已悄然渗入药品生产全链条的每一个环节。

  药品质量是一条红线,“只要触碰就是灭顶之灾”

在河北仁合益康药业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工人正在调试设备。受访者供图

  即便生产企业在药品质量把控上出现偏差,仍有“最严”监管来托底。

  “2019年以来,科伦累计接受药品监督检查622次,产品在市场上累计接受国家、省、市药监部门抽检7596批次,所有药品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12月27日,药品集采中选“大户”——四川科伦药业准入副总经理卫俊才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这意味着,2019年以来,这家企业平均每天有4个批次的药品,接受药监部门的“抽检”。

  药品检查力度、频率在不断升级。据国家药品抽检年报,2023年国家药品抽检的132个品种18762批次制剂产品与中药饮片中,检出136批次不符合规定产品,涉事企业和单位均依法进行查处。

  不仅在药品本身,小至厂房地面清洁、原料储存方式、生产记录涂改痕迹,大到生产车间温度控制、生产线器具的摆放,都会成为被监管凝视的焦点,如同精密嵌合的榫卯,互相形成药品质量安全稳定的证据。一旦“质量”的拼图缺失,代价都将指向生产企业。

  “一支、一瓶、一盒不合格药品,都可能让药企停业整顿。国采药品的抽检,不仅查生产药企,经营药企,还有销售终端。”成都瑞尔药业市场开发与推广总监刘冬丹介绍,所有检查均为“飞检”,不会提前通知企业。

  新药品管理法明确我国药品监管遵循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自新法施行以来,多位药企负责人因违反GMP被禁业。其中,2024年12月11日,江苏省药监局公布的最新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江苏海雷医药有限公司因违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被监管部门罚款200万元,其法定代表人丁红刚亦被罚款并被顶格处罚——终身禁止从事药品生产经营等活动。

  集采中选的仿制药产品,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2024年12月26日,国家药监局药品监管司回应,对中选药品,药监部门实行生产企业检查和中选品种抽检两个100%全覆盖,确保“降价不降质”。

  “再小的药企,投入也有上亿成本,为了控制成本而降低质量的事,任何企业都不会做。”在仁合益康汇泽药业企业负责人王利亮看来,药品质量是一条红线,只要触碰,就是药企的灭顶之灾。(谭琪欣 刘静怡 王振雅 邱越)

责任编辑:夏莉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