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新疆

博乐千年前的丝路“贸易朋友圈”什么样?达勒特古城有新发现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17日 01:19:18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原创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白素君

  7月12日,历时两天的“达勒特古城遗址历史和文化学术交流会”在博乐市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专家与历史学者齐聚一堂,以《解码千年古城—达勒特古城的考古发现与丝路文明重构》为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其中,达勒特古城遗址里的20多座土坯房与3000多枚古铜钱引人注目,它们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千年前丝路“贸易朋友圈”的时光之门。

  达勒特古城遗址坐落于博乐市达勒特镇破城子村北缘,距博乐市区27公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至2023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博乐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等单位,对其开展系统发掘,发掘面积达5600平方米,清理城门、马面、房址、浴场、水井等670多处遗迹,出土陶瓷、钱币、玻璃、宝玉石等2900余件(套)文物。

7月12日,考古专家钱国祥在“达勒特古城遗址历史和文化学术交流会”上进行主旨发言。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白素君摄

  交流会现场,专家们详细了解了达勒特古城遗址20多座土坯房的考古发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达勒特古城考古队队长侯知军介绍,这些建筑既有规整大院,也有错落的独立门户。厚实的土坯墙体砌筑工艺成熟,带着鲜明的地域印记,诉说着宋元时期居民的生活轨迹。房内出土的器物丰富多彩:新疆本地烧制的碗盘钵壶与风格迥异的中原腹地陶瓷共处一室,玛瑙、珊瑚、青金石等装饰品的原料多来自远方的海洋或者山地——物质的流动,早已在砖石间刻下文明交融的痕迹。

达勒特古城遗址出土的新疆本地打制的铜钱。田晓燕摄

  3000多枚藏于古城内外尤其是古民居里的钱币,堪称这场考古发现的“重头戏”。除了数量众多的圆形无孔铜钱外,还有祥符元宝、熙宁元宝、元丰通宝、圣宋通宝、大定通宝等少量圆形方孔铜钱,它们直径约2.5厘米,钱文清晰可辨,即便边缘磨损,仍能窥见当年铸造的规整。而新疆本地打制的铜钱,边缘并不规整。结合以往古城的发现可见:这批金币、银币、铜币,时间跨度较大,来源地也很广泛,俨然一部记录古城对外联系的“活字典”。新疆本地打制的铜钱“有文而无孔方”,见证着西域独特的货币文化;而中原制式的钱币更藏深意——金代大定通宝与北宋圣宋通宝等铜钱上的楷书或篆书钱文,笔法规整。这些明确的官方年号,将中原货币体系的影响力娓娓道来。

  侯知军解释,辽、宋、金时期,宋代铜钱广泛使用于周边地区,又因成色稳定、便于携带,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这些铜钱出现在达勒特古城,可能是陕西、甘肃等地的商人携带而来。他们载着瓷器、丝绸到此换取玉石、皮毛等物件,而铜钱成了当时的交易媒介,每一枚都承载着一笔笔跨越山海的生意。

  “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钱币在达勒特古城‘结伴’沉睡千年,绝非偶然。”博乐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博乐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张佳琦说,这里曾经是连接古代东西方地区的商贸重镇:驼铃声声中,商贾云集;钱币换手间,货物流转。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融,绘就一幅幅热闹的生活场景。

  如今,当这些钱币被小心翼翼地陈列在达勒特古城遗址文物陈列馆中,它们不仅印证了古城作为丝路节点的枢纽地位,更诉说着一个深刻的事实——千年前,中华文化深度浸润西域,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艾尼瓦尔江·依明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