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卫我中华一脉同——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新疆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30日 17:15:48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抗战中的新疆】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娜
新疆大学红楼、安集海炼油厂……这些新疆人耳熟能详的建筑和工厂,竟然都与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名字紧紧联结。揭开尘封的历史,这支队伍与新疆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
奋勇抗击日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山河破碎。面对日寇的铁蹄,东北军旧部和热爱国家的百姓,自发组成抗日义勇军展开殊死搏斗。这支队伍,就是东北抗日义勇军。
怎奈寡不敌众,东北抗日义勇军作战失利,人数骤减,剩余的成建制部队,除一部分化整为零并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外,其余大部分被迫退入苏联,以待他日东山再起。“这部分义勇军将士,包括家属在内,共计4万余人。”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审刘向晖说。
后来经反复磋商,南京国民政府决定,让这批历经战争磨难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和家属分批回国。其中,回新疆的路线是:伯力—西伯利亚—赤塔—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阿亚古兹—新疆塔城。
自从接到东北抗日义勇军回国的消息,新疆政府就组建了“东北抗日义勇军接收办事处”,由行政长直接领导,各机关、团体首长亲自参加接待工作,服装、伙食、住宿、医药以及交通工具等问题统一由办事处筹划办理。
如今,登录新疆档案信息网搜索“东北抗日义勇军”,《新疆省政府主席兼督办金树仁关于雇送义勇军来省车辆沿途准予查验放行的传单》等159份“新疆接待安置东北抗日义勇军档案目录”跃上屏幕。这些目录,便是那段历史最好的注脚。
不仅政府重视,新疆各地各族人民也对东北抗日义勇军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尽管天寒地冻白雪纷飞,在不到1个星期的时间里,塔城各族人民制作了3000多副爬犁,捐献了4000多床崭新的被褥。
带着斗志回国
1933年2月26日,第一批东北抗日义勇军500余人到达塔城的巴克图口岸。投入祖国怀抱的刹那间,将士们激情难抑,淌着热泪狂呼,有人情不自禁跪在地上,喃喃地说:“我们总算活着回来了!”
塔城人民倾其全力、尽其所能接待安置东北抗日义勇军。从巴克图口岸到塔城市区近10公里路的沿途,都是欢迎的人群,每隔数步就有摆摊设点慰劳抗日官兵的各族群众。很多人站在街道两旁,高呼“欢迎东北抗日义勇军”“向东北抗日将士致敬”的口号。
塔城地区博物馆、巴克图口岸文化展示馆以及私人博物馆塔城市丝绸之路边境贸易博物馆,都通过文物、文献记录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归国故事。“一时间,塔城街头形成箪食壶浆迎义师的动人场面。”巴克图口岸文化展示馆解说员赵倩说。
从1933年2月底到当年8月,除了少部分官兵奉命由霍尔果斯口岸进入伊犁专区驻守外,其余24800多名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都从巴克图口岸回到祖国的怀抱,后来他们又分批进驻迪化(今乌鲁木齐)。
由于经费有限和时局动荡,南京当局授意新疆政府就地安置东北抗日义勇军。就这样,这支诞生于白山黑水间的生力军扎根新疆,大部分被整编为骑兵团、工兵队等,驻守天山南北。
在新疆安顿下来后,东北抗日义勇军讨逆平叛了企图分裂新疆的各种势力,参加过滋泥泉战役、达坂城战役等多场重要战役,为平息社会动荡、维护新疆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扎根建设新疆
以东北抗日义勇军进疆和整编为标志,新疆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强大威慑力的现代化军队。新疆的军队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兵种,如装甲兵、空军、通信兵等。“他们中的骨干力量就来自东北抗日义勇军。”刘向晖说。
在扎根新疆的东北抗日义勇军队伍里,有很多各行各业的能人。新疆政府在整编时,将一批适宜行政工作的官兵抽调出来,分配适当工作。医生、税务工作者、商贸人员等都重操旧业,充实了各种机构;将一些青年人集中到新疆军官学校、警官学校、财政学校、航空学校接受训练。
这样一来,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官兵遍布全疆,各级机关、各行业都有。他们宣传抗日救国理念、传播先进思想,参与建设新疆邮政、通讯事业,参加新疆公路建设,开启了近代新疆文化教育新篇章。
于是,在新疆大地上,新疆商业银行大楼拔地而起,整修扩建后的大湟渠把伊犁的农业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横贯新疆的迪(化)—伊(犁)、迪(化)—哈(密)公路全线通车;新疆各地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充实;街头巷尾,处处能听到抗日的歌声……卫我中华一脉同的气象,遍布新疆大地。
“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振兴新疆经济、发展生产建设、保卫祖国边防、支援全国的抗日战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刘向晖说。
还有更多学者、群众表示,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艰苦抗战历程,尤其是他们在背井离乡的情况下,依然坚守抗日信念、积极投身抗战事业,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