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新疆

新疆好故事丨用青春点亮“这束光”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06日 12:37:02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 记者张小宓

  这两日,编导阿伊达·木哈买提一直沉浸在幸福之中。

  “看着视频里的节目,仿佛仍处在那个时空里,还是非常激动。”9月3日晚,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演出中,她担任情境诗朗诵《这束光》的编导之一。

  阿伊达来自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曾以演员身份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并两次担任总台春晚的舞蹈编导。尽管参与过多项大型文艺活动,但今年5月接到本次晚会创作任务时,她仍激动得微微发抖:“这不是一场普通演出,而是承载着万千人的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的文艺晚会。能参与其中,用自己的专业为纪念抗战历史出一份力,觉得自己何其有幸。这份光荣,足以让我铭记一生。”

  近4个月的排练中,许多场景令阿伊达难以忘怀。每天清晨排练厅便亮起灯光,深夜仍回荡着演员们打磨台词、调整动作的声音。那些满脸稚气的00后演员虽带着校园的青涩,却无一人喊累或放弃,反复练习同一动作、雕琢每一句台词。他们眼中的光芒,总让阿伊达联想起当年奔赴延安的青年——一样的热血,一样的坚定。

阿伊达(前排右5)在文艺晚会现场。采访对象本人提供

  所有人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把节目做好。”嗓子哑了便含润喉糖,膝盖青紫就贴膏药,大家坚持训练,竭力还原真实的时代细节,每一分钟的付出都蕴含着对历史的敬畏。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次彩排,当五角星顶灯缓缓亮起、温暖庄重的光芒洒满会场时,阿伊达下意识屏住呼吸仰首凝视。那一瞬间,所有疲惫与焦虑烟消云散,唯有从心底涌起的肃穆与敬意。

  阿伊达认为,《这束光》既是一束光,也是一扇“回望历史”的窗。节目并未聚焦宏大战役,而是刻画革命年代中平凡却坚定的青年群体——无论是海外游子还是国内学子,当国家面临存亡危机,他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奔跑:“能救中国的地方”,即延安。

  “那种‘为了家国,甘愿把一切都豁出去’的信仰力量,每每想起都让我既热血又心疼。这种震撼难以用文字形容。”阿伊达说。

  作为情境诗朗诵,《这束光》融合台词与故事片段。阿伊达认为,最关键的是让演员“钻入”时代角色之中。节目结尾那句台词“延安,我们来了”,她带领演员反复打磨数十遍。语气如何扬起,情绪如何推进,才能传递青年奔赴信仰的急切与坚定?这对学生演员挑战极大。阿伊达通过讲解历史背景、对照镜子反复排练,帮助演员贴近那个年代的灵魂,最终呈现感人瞬间。

  晚会结束后,阿伊达密切关注观众反馈。有人说“《这束光》让我想起课本里的革命故事,原来历史可以如此动人”,也有人表示“仿佛触摸到先辈滚烫的心”。每一条评论都让她感到所有汗水都没有白流,“把历史的温度传递出去,我们做到了。”

  演出当晚,阿伊达与其他主创在后台感受着旋律中厚重的家国情怀。她的父母早早守候在电视机前,调大音量唯恐错过镜头。当屏幕上出现阿伊达的名字时,他们急忙用手机拍下。虽满心激动,却怕打扰她工作而未拨打电话。

阿伊达是情境诗朗诵《这束光》的编导之一。 采访对象本人提供

  次日,阿伊达致电家中,母亲接起电话便哽咽道:“丫头,看到你名字时,我和你爸手都在抖!年轻人就该这样,能为国家出份力,值了!”父亲抢过电话,声音沙哑地连声说:“好样的!”

  “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坚实的后盾,他们的理解与包容,比任何荣誉更温暖。”阿伊达说。

  晚会虽已落幕,阿伊达却更加明确未来的创作方向:打造更多作品,让年轻人通过艺术真切感受历史温度,了解国家曾经的历程与应当守护的价值。正如《这束光》所传递的——历史从未过去,它是照亮未来的光。而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这束光的传递者,将伟大抗战精神与家国情怀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达吾提·图尔荪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